(腦殘遊記先 pause 一下來點感性的 XD) 回顧上一次寫生日感言時居然是二十五歲,怎麼不知不覺就要逼近三十大關了! 也許因為自己下意識都是以五年為劃分單位,所以 26、27 時都感覺跟 25 差不多,但一旦跨入 28 時就瞬間進位到 30 了,有種倒抽一口氣的驚悚感 XD 不過雖然在 moment of realization 的那一瞬間有種「靠腰啊這時間也未免過太快! 」的恐慌,但在恐慌幾秒後,其實還有更多興奮的期盼,就像 […]
這大概是我人生中寫得最辛苦的一篇觀後感,因為每次只要一回想到其中幾幕就會忍不住飆淚,所以本文大部分是電影看完到家後一個小時內邊哭邊快速地以一堆斷句詞彙拼湊完的,還要讓自己沉澱冷靜了兩個星期才能回來分好幾次斷斷續續地補完,所以如果讀下去時看到我開始語無倫次請不要見怪啊 XD 然後因為這只是個人對這部電影的感受 murmur,不是專業的影評,所以背景介紹什麼的我就先跳過了,大家也不要讀得太認真啊 XD (喔還有先聲明本文到處都是雷,所以如果不想被爆雷的還是等看完電影再看吧!) 《Amour / 愛.慕》電影觀後感 電影的一開始,是一群消防隊員衝破大門闖進一間空曠老舊的公寓,邊走邊迅速地打開所有的窗戶通風,最後在臥房裡看到床上躺著一位睡著的老太太──瘦骨嶙嶙,雙手端莊地在胸前握著一束花,身上及床鋪上撒落了許多美麗的花瓣。老太太已經逝世多時。 鏡頭再往前快轉了數個月,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我覺得《Amour》的導演最厲害的一點是,這部電影寫實到讓我完全沒有覺得自己在觀看一部電影作品──反而像是在親身體驗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而主角夫婦也彷彿被投射了親人的影子,不再只是個杜撰的人物。就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走入了他們的世界,房子的氣味、床褥的溫度、走在木板地上的每一步聲響──沒有任何美化的剪接,沒有多餘的情緒宣洩,一切的感官上的接收都是直接的、立體的、強烈的。 是什麼時候開始跟電影女主角 Anne 老太太產生共鳴的呢?就在消防隊員衝進屋子的下一幕,時間快轉到了一場音樂演奏會開始的前幾分鐘。鏡頭對準著觀眾席,看著人們在觀眾席上鬧哄哄地魚貫入座的情景。不知道為什麼,在那一片黑壓壓的人海之中,我第一眼卻是注意到了 Anne,以及她身邊的先生 Georges (雖然在那之前我並不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即便他們只是隨著眾人陸續入座,從頭到尾都沒有做出任何特別的表情或動作,但我的目光還是會不自覺地一直放在他身上,心裡總有個直覺告訴我『她就是待會劇中的主角』──不曉得這是不是導演的刻意安排 […]
13,3,15,25 沒想到就在不知不覺間,人生的旅途已經抵達了傳說中的 quarter-life milestone… 時間過得好快啊!(抖 以往都會在生日的時候野心勃勃地為自己立下期許,不管是事業上、生活上還是自我成長上,都會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一年中達成更多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想要變得更好、想要得到更多、想要追求我夢想中那「完美的樣子」。即便哪日達到了,又會迫不及待地計劃下一個繼續往上爬的目標。 但在最近這年來,發現自己的心態與價值觀開始慢慢改變了。我到底是把人生的 priority 定位在哪裡,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 有句話,一直讓我的印象很深 - 現在每當自己開始很莫名地執著想要什麼東西時,都會先想到這句話: Now when I look back and count […]
(相隔僅僅兩個月的時間,窗外的枝枒已經爬滿了綠葉) 白天上班上到一半,外面忽然下起了一陣傾盆大雨。看著窗外茂密的綠樹被猛烈的雨水唰啦唰啦地拍打著,我和同事們不約而同的說出「感覺好像在熱帶雨林啊 so tropical」這樣的評語──結果不出幾個小時的時間,下班時外面已經由雨轉晴,藍天中的太陽使勁地散發光亮,好像努力地想藉由熱能把烏雲給趕跑一樣。 總覺得溫哥華真像是個愛耍任性的 drama queen,前一秒鬼哭神嚎大哭大鬧,下一秒就展開了笑靨開心地不得了;不然就是氣象預告明明說好今天是晴天,一打開窗卻發現外面烏雲密布冷風颼颼,或者是明明已經三四月了卻忽然給你下一場莫名其妙的大雪那樣完全不按理出牌。可是為什麼,我卻這麼喜歡如此幼稚難搞的她啊。
第一次使用 Holga 120 底片機 (這篇第一張照片裡白色那隻) 時,因為不知道那款相機要另外買特別的 120 格式底片,不小心買錯買成了 35 mm 的,只好將錯就錯把相機亂改成 35mm 格式的啦! 由於是首次改裝相機,很怕成果會慘不忍睹,去沖洗時也只敢 develop 不敢洗成相片 — 記得當時將底片從紙帶裡拿出來的那刻,心情真是超澎派的呀!(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 […]